"我不是天才灵感从未降临过我"

2020-04-13 11:57 来源:科创网

最初的标题是:“我不是天才,灵感从未降临到我身上。”

东方历史评论

《东方历史评论》 公号:ohistory

1、“我不是天才,灵感也从来没有访问过我,数学是笨人学的。”——吴文俊

吴文俊(1919-2017),上海人,浙江嘉兴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他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科学奖获得者陈嘉庚于2001年2月被授予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许多领域,其主要成果体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对指示范畴和指示范畴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指示范畴”和“吴指示范畴”,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1974年后,吴文俊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作为一名具有战略眼光的数学家,他一直在思考数学应该如何发展,并最终受到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启发。中国古代数学直到14世纪才得到高度发展,当时它在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数学力量。然而,西方学者并不理解或承认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并将其排除在数学主流之外。吴文俊的研究在激进改革中发挥了作用。他指出,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方程,在代数、几何和极限概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系统的理论。代表性作品有《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数学机械化》等。

2、“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华(1910-1985),江苏常州金坛区人。他的祖籍是江苏丹阳。他是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前所长。

华1924年毕业于金坛县初级中学。1931年,他被调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他在1936年参观了剑桥大学。1938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他是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春天,他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回家的路上写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然后回到清华大学校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1951年,他当选为中国数学学会主席,同年被任命为数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他被选为国家科学院外国院士。1983年,他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1985年,他被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的成员。

华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卫函数论、多元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它还解决了高斯完全三角和的估计问题,华林和程昕婷问题的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的证明,以及现代数论方法的应用研究。他被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伟大数学家之一。以华氏命名的国际数学科研成果包括“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和“华王方法”。代表性作品包括《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典型群》、《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优选学》、《微分几何学》等。

(9502.163.com

他于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得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后成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所长、教授。

自1927年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了160多篇数学论文和10多部专著。他创建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院。他研究“K-跨度空间”的几何和射影曲线。他创立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并在晚年开辟了计算几何的新研究方向。

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和射影共轭网络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国际公认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70多岁时,结合解决船体数学放样的实际问题,建立并开始了计算几何的新的研究方向。苏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微分几何。苏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属于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方向。此外,他还致力于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和计算几何的研究。他创建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院。

从1931年到1952年,苏培养了近百名学生。在全国十多所著名大学中,有25所被任命为系主任和副主任。五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使是解放后培养的三名院士也有八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学院,苏成为三代四院士共同努力的一个难得而可喜的现象。代表性作品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苏步青业余诗词钞》、《数与诗的交融》

标签: 数学 天才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热点图文